第400页

从诗句的知名度来说,显然是赵暄妍答的这首曾经被收录进初中语文课本的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更为有名。可当看到肖遥的答案,再看了一遍自己的答案之后,赵暄妍就懊悔得直拍额头了。

“第二组的第二题就出现了不一样的答案了。”廖青也有些惊讶的道,“但是从赵暄妍的表现上,我们似乎已经知道谁对谁错了。”

赵暄妍懊悔的道,“肖遥的答案是对的,我的答案错了。”

“那你的答案呢?说不定这题有两个答案哦?”廖青故意笑着道。

“不,我的这句诗里,万刃山的刃字错了,应该是有个单人旁的。”赵暄妍苦着脸道。

“是的。”陈群点评道,“这个单人旁的仞字,是古代的一个计量单位,指的是八尺。可以表示高度,也可以表示深度。像我们熟知的愚公移山的故事,它是出自《列子·汤问》的,第一句就是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就是这个仞,形容的就是山的高度。”

“其实在古代,这个单人旁的仞字,是可以通刀刃的刃字的,像《左传》里面就有‘子越自石溪,子贝自仞以伐庸’,这里就是用单人旁的仞字通做刀刃的刃字。但是单人旁的仞字可以同刀刃的刃,反过来却是不行的,刀刃的刃是不能通单人旁的仞的,所以你这题的确是答错了。”卢锡源也接着解释道。

“谢谢老师的解答。”赵暄妍道,“虽然我知道自己错了,却不知道原来单人旁的仞字是可以做刀刃的刃字的。”

“这只是第二题,”廖青安慰道,“所以你这也算不上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后面至少还有七道题,你还有扳回来的机会,不要灰心,继续加油。”

“嗯,谢谢廖青姐姐。”赵暄妍感激的对廖青点头道。

“这题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陷阱,‘一片孤城万仞山’的知名度更高一些,通常会比‘一片孤帆日边来’更早的出现在人的脑海里,稍不注意就会中招。”徐曼又继续道,“我原本以为肖遥可能会栽在这道题上的,毕竟一般来说,女孩会比男孩更细心一些的嘛,没想到错的却是赵暄妍。”

“这首《凉州词》其实是收录在初中课本里面的,”元蒙猜测道,“可能是肖遥距离初中比赵暄妍更近一些,印象也更深刻一点儿吧。”

第二题结束,肖遥以二比一取得了领先,两人继续后面的答题。比分落后的赵暄妍变得沉稳了很多,后面的每一道题几乎都是在规定时间的最后两秒钟内才确认答案。这番谨慎的做法也让她后面没有再犯这种粗心的错误。不过肖遥的表现也依然沉稳,同样没有犯错,肖遥也一直保持着一分的领先优势,一直到第八题。

第八题是一道选择题,题面是问“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中的“秋”字指多长时间。三个选择分别是一月,一个季度和一年。在这一题上,两人的答案再次出现了分歧。赵暄妍选的是一年,而肖遥选的是一个季度。

这一次结果公布之后,赵暄妍看见肖遥的选择后并没有立即露出懊悔的表情,这不是粗心大意的问题,赵暄妍并不认为自己就错了。

“这题两人的答案又不一致,”廖青看了结果后道,“不过这次两人的表情都很正常,显然都不认为自己的答案是错误的。但是这一题,正确答案肯定是只有一个的。那么哪位老师来帮我们说一下正确答案?”廖青最后看向了点评席上的几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