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原石被从玉田里发掘出来,它出土的时候天空中出现了五彩的光华,凤鸟来朝……”
“挖玉的人说:这是个能做镇国之宝的宝玉啊!于是将其敬献给了全国最好的玉雕师。”
“玉雕师看到原石后也说:这是个能做镇国之宝的宝玉啊!我要把它做成祭器,供奉于神庙,庇佑吾国万年啊!然后他花费数十年,将这块璞玉一点一点雕刻成型。”
“终于,玉器完成了。它被玉雕师小心地封存起来准备第二天敬献给这个国家的大王。”
“但就在这晚,一群强盗闯入了玉雕师的家中,他们杀了玉雕师,开始四处寻找着食物,玉器也被他们找了出来。”
“强盗们不认识这是什么东西,便交给老大辨认。强盗头子拿起来咬了一口,发现不能吃,便把玉器扔到地上,将它摔成了碎片……”
程琚说完看向韩昭,他红着眼睛凄凉一笑:“很讽刺的故事,不是吗?”
君子如玉,程琚说的是景修。
在程琚心中景修是天下无双的国士,是能还乱世清明太平的王佐之才,他的早逝并非一人的悲哀,而是历史的不幸。
景修不是宣宗的弟子,他师父是祁山学派的传承人,所以程琚只称他学兄而不是师兄。
十四岁时景修跟随师父来到宣宗,借地治学,也是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程琚。
那年程琚十三岁,因为天资过于卓绝,他小小年纪便盖过了同辈所有弟子,过早地体会到了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觉得同辈无人可入眼。
然而景修的出现改变了他的想法。
虽然每次都能在比试中凭借超常的应变能力赢了景修,但他总感觉输的是自己。
程琚用醉醺醺的腔调向韩昭叹道:“先生懂的吧。治国也好、打仗也好,皆非儿戏,小聪明没用,纸上谈兵也终不如实践。虽然赢了学兄,但是琚也知道,治国安民,琚不如学兄。”
“学兄沉稳、严谨,忠直仁爱、脚踏实地。他知道各地百姓的生活状态、风俗习惯,知道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节该种植什么作物、如何种植,知道沿海与内地的盐价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差异……”
这些民生信息都是景修跟随其师父游学时调查得知的,对走过的地方他了解得像在那里生活了十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