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7页

画中王[校对版] 甘甜 918 字 2022-11-02

民夫们衣衫褴褛,每个人头上都包着白色的帕子。

并非是阿拉伯人的那种头巾,而是非常简易的帕子。

这种帕子,吴所谓非常熟悉。

因为他小时候经常见到这个场景。

四川的川东,川南等地,上了年纪的老头,老太都喜欢包一个帕子,在当地俗称“孝帕子”,也就是办丧事的人家,会给每一个前来随礼的人送一份回礼:这回礼通常便是三尺长白布,也就是当地俗称的“孝帕子”——随礼者在丧事现场要把这孝帕子包在头上,以表示礼节。待得丧事结束之后,可以把这白布带回家,有的老年人冬天继续包着当帽子的功能,但更多的人则拿回家洗干净,晒干,夏天时拿出来做鞋底以及内衬什么的。

吴所谓小时候,很多年轻人已经不再纳鞋底了,但是,他的老外婆还每年都会纳几双鞋底。

吴所谓记得很清楚,每到夏天最热的那几天,外婆会熬一大锅浆糊,然后把家里所有不要的破旧衣服撕成布条,一层层地用浆糊粘上,在太阳底下暴晒,等得这些厚厚的布条晒干了,就成了原始的鞋底布料,然后,比照大人小孩的脚大小,裁剪成一双双的鞋底。

每一双鞋底上面要沾一层白色的布作为包布,然后再用麻线一针一线地纳好——于是,家里收集的那些白色孝帕子就派上用场了,鞋底上的那层白布,以及鞋面内衬的白布,基本上都是用的孝帕子剪样。

外婆做布鞋的手艺在当地是很出名的,左邻右舍经常找她“剪鞋样”。外婆做的布鞋经常会镶嵌“须边”,在当时的乡下算是很洋气的。

外婆每年都要给他们一家三口每人做两双布鞋,吴所谓也曾穿着这样的布鞋读完了幼儿园。然后等上小学,慢慢懂事了,看到城里的孩子并不这么穿,于是也觉得很土气,就不穿了,改为穿运动鞋之类的,为此,外婆还很是惆怅了一阵子,觉得自己的手艺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

直到吴所谓念初中时,放暑假去外婆家玩,还看到外婆一直在纳鞋底。

在后来,外婆去世了,吴所谓就再也没有见到任何人纳鞋底了。

今时今日,乡下的年轻人也都不会纳鞋底了,毕竟,买鞋子那么方便,而且更实用更美观,谁会再去穿土土的布鞋呢?

久而久之,吴所谓都快忘记纳鞋底这件事情了,而且,纳鞋底这门手艺估计也会渐渐地在乡村里失传了。

但没有想到,今天居然在这个无名的大沙漠里看到一群修建金字塔的工人头上包着孝帕子——尤其,他们中的一部分,居然穿的是吴所谓很熟悉的那种布鞋,还有一些人穿的是草鞋。

这场景,如果出现在川东川南的广大农村,那就一点也不稀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