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她忍不住拿起笔,将自己的想法一点一番画出来的时候,有人来了。
苏采青觉得这点也不太好,工作和生活区没分开,就有许多不便利之处。
来的人是《吉阳日报》的主编黎阳。
这人来访,让苏采青有些意外:“主编光临陋室,不知道有什么事情吗?”
黎阳只打量了一眼屋内的情况,便坐下说:“突然到访,有些冒昧了。这段时间,教育新政开始实施了,所以我特地来跟你约稿,希望你写一篇关于教育新政实施后的变化和感受。”
苏采青有一种果然如此的感觉,如果不是为了约稿,人家也不会特地找到这儿来了。
“不知道你时间上方便吗?”
苏采青是个商人,据说她负责了诸多的事情,时间上排不开也是很有可能的。
苏采青没多犹豫,就说:“没问题,您什么时候要稿子?”
“越快越好。当然,前提是稿子的质量不能差。”
《吉阳日报》不会约不到相关的稿子,从他和梁学超教授都比较熟悉的情况来看,他在教育界的人脉也挺多的,找到苏采青,估计也是想要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苏采青点头说:“三天吧,三天给您一个新鲜的稿子。”
答应得还真爽快,黎阳一时之间还有些不适应:“稿子的质量,是有要求的。”
“我知道。”苏采青点头。
她写稿子,不是为了稿费,也不是为了什么虚名,就是为了这样一个发声的机会。以前会觉得钱和权非常重要,时间久了,就会发现,财富可以越来越多,财富增多也可以带来一些权力,但是发声的机会就不一定了。
一个人说出自己的观点,能让其他的人听到,并且认同,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而一个人的声音和表达,会被别人听见,就是这个人的权威。
这个权利,比其他的都来的不容易。
而苏采青想要抓住的,就是这样的机会。
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只能借助这样的传统媒体去发声。
黎阳见苏采青笃定且认真,想到这个女人的能力,决定信她,说:“那行,三日后,我再来看你的稿子。”
“好的。”苏采青点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