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婉赶紧接过信,打开看了,只有“已安抵,勿念”五个字。这字迹铁画银钩,笔走龙蛇,的确是太子殿下亲笔。婉婉心里稍安。
“殿下叫人传话来说,他每隔两三日都会给秦姑娘来信。叫姑娘不要躲懒,若是读了什么书,也可誊抄给他,总之要记得给殿下回信。”柳姨一五一十地将太子的话带到了。
莹莹调皮地一把抢过婉婉的手上的信:“已安抵,勿念”,她学着太子的口吻念出这五个字。“嗯......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我说什么来着?果然,太子殿下公务繁忙之余,也对你牵肠挂肚。”
婉婉脸上一红,便伸手过去与莹莹嘻嘻哈哈打闹一番:“什么牵肠挂肚?明明就是冤魂不散。你这个小丫头,牙尖嘴利的,看我逮着你不撕烂了你的嘴。”
作者有话要说:《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六·双行缠曲》:
朱丝系腕绳,真如白雪凝。非但我言好,众情共所称。?新罗绣行缠,足趺如春妍。他人不言好,独我知可怜。
《食珍录》《本心斋食谱》《山家清供》《易牙遗意》都是我国古代的著名食谱。
☆、入局
接了太子殿下的来信,婉婉心中的阴霾一扫而光,只觉欢喜。可是,殿下让回信,她反倒是犯了难。婉婉冥思苦想,绞尽脑汁,涂涂抹抹了半日,写了无数张。可要不就是那字迹太丑,她自己也实在看不下去,要不就是觉得词不达意,索然无味,写的不够好,于是,便又统统被她揉做了一团。
她只觉得,心中有千言,落笔无一字。
“我的姑奶奶,平日里读书识字,也没见你费过这么多的纸墨。”待到许莹莹从外面端了午膳进来,屋子里的纸团子都已经扔了满地,弄得莹莹都几乎无处下脚了。
“莹莹,你来得正正好。要不,我来说,你来替我写吧。”小时候一块儿在私塾,婉婉写不出字也总是求莹莹帮忙。
“殿下口谕是让你给他回信,我可不敢代笔。”果然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太子这个鸿雁传书的法子,让秦婉婉不得不在家读书写字,勤学苦练了。
更何况,为了能顺利引婉婉入局,许莹莹一直都在对着那几本佛经,模仿太子殿下的字迹。平日里她当着秦婉婉的面练字,其实已经藏了几分。若是真要写起来,如今她的字已经与太子殿下的字有八九分的相似了,只不过是神韵和笔力上仍有些许的差别。这是属于常年累月之功,也不是她这么一时半刻能模仿得来的。
不过,若不是经常看或者熟知书道的人,用许莹莹的字冒充楚更的字,现在已经足以以假乱真。
“长篇大论写不来,太短了我又觉得不够说的。我第一次发觉,原来写信也是一件这么难的事情。”婉婉还没有意识到,正是由于她心里对太子殿下的在意,才会写起信来都小心翼翼,字斟句酌。
“这有何难的?你擅长写什么,就写什么吧。殿下不是说了吗,问你近来所读之书。若是实在不知写什么,便抄两句书给他,也可算得一封信。”莹莹凑过来看婉婉纸上所写的,笑着给她出主意。
“嗯......”既然写不出来,抄书倒是个好主意。至少书上的那些东西都有文采,可比她搜肠刮肚想出来的那些要好上许多。
“啊,好饿好饿。莹莹,咱们赶紧吃完了午饭,一会儿你陪我一起去书房里挑书吧!”婉婉撂下纸笔,突然就不烦恼了。
若是太子殿下在家,她是定然不敢将莹莹带到他的寝殿、书房里去的,不过既然他不在的话......她们便可以无所顾忌得去里面,找找有什么书可以挑来抄的!
太子殿下书房里的书可是浩如烟海,不计其数,随便找上一本抄一抄,倒也不是什么难事。自己何必这样为难自己呢,想了这么大半天的,脑仁都疼了。
吃完了饭,婉婉和莹莹到书房里随便找了一本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