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那时候起,刘彩玲彻底厌恶了晏家,连带着看她四妹晏婉都不顺眼了。
这件事在原著长达一百多万字的篇幅里加起来可能不到一千字,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衬托晏姝衰星附体,谁帮她就会跟着倒霉的那种。
所以,原著里的晏姝跟杨家的交集,也就止步于此了。
晏姝站了起来:“嫂子,那宣传室的门锁了吗?我想看看这个稿子。”
沈玉璃其实也算宣传口的干员,只不过她正经工作的地方在广播站而已,不过钥匙她还是有的,还是那个即将退休的老干员为了方便她去拿稿件,特地给她配的。
闻言她把碗筷收好:“有的,你等我一下,我带你过去。”
到了宣传室,晏姝一眼就看到了摆在最上头的那份稿子。
拿起来看了看,不得不说,杨怀誉的字可真好看,笔力虬劲,字迹狂放中却不失工整,看起来这个小老弟应该是比较细心果断的人。
她把文章通读一遍,不由得感叹,这杨怀誉看问题的角度可真是直击要害,把【恶婆婆欺负打压丧偶的儿媳妇】这件事,直接上升到了整个妇女儿童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高度。
看到这篇文章的领导,肯定会如芒在背,立马着手处理问题的。
所以,杨怀誉很聪明地笔锋一转,写道:公社书记周思源在接到群众反应的第一时间,就着手安排基层干员了解情况。
后面是五段实地走访的群众反馈记录。
最后再写上一句:周书记十分心痛,准备亲自前往上圩村解决问题,后续进展请看下次报道。
说真的,她挺感动的,虽然她也明白,杨怀誉只是为了给他宣传口的职位铺路,但是,他能够在周围大大小小的事情里面,注意到她的生存困境,这何尝不是一种善意呢?